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Google+ 與工程師


這題目可能訂得有點奇怪XD


今天剛好跟朋友聊到了Google+和社群網站。

儘管我自己也是Facebook用得很習慣,但比起Facebook,我一直還是都比較喜歡Google,
大概一方面是因為Google的各種雲端服務用多了,對他因此比較有好感,
另一方面則大概是因為Facebook有很多自己不太喜歡的地方,
(安全性或隱私權等等這裡就先不提了)

例如朋友之間的分群功能不完整 (建立出來的群組必須完全獨立成一個自己的系統)、人際關係的難以掌握(屬於A群的朋友可以直接完全不透過自己而和屬於B群的朋友直接連絡)、Tag功能讓自己無法控制哪些照片要給發佈出來給朋友看等等。

當然我講的這些Facebook的設計只是剛好自己不喜歡的地方,可能也有些人會喜歡這些特色。

不管怎樣,Google+出來我對他是抱有期待的。
不過我除了把朋友們分到Google+的Circle裡面以外,就沒有很積極的去試用啦。
畢竟換環境需要去適應的確是有一定的障礙。



分類與不分類

今天跟朋友聊到Google+的Circle功能:
可以把朋友們輕易的分組,並且每一個新的post都可以很容易的選擇要讓全部的朋友們看還是只給特定的群組。

(我不確定我的理解是否正確,不過以下我簡略的設定為Google+可以分群、但Facebook不行或不方便,這樣子的狀況來敘述)

我覺得這是很實用的功能。因為太多時候post出來的資訊其實不適合讓所有人都看到。
不論是正面表列的需求 -- 例如我想要找實驗室的同學們出來吃飯 (我不需要原本就建好一個獨立的Group讓大家來加入,我也不需要一個新建的Event來做到這件事情)
或者是負面表列的需求 -- 例如我想要murmur抱怨一下現在日本實驗室的Meeting時間好長,自然就不希望有些人看到(例如教授XD)

朋友不是學資訊方面的,當我跟朋友分享之後這個功能之後,他問我:
我不懂為什麼一定要把朋友分群呢?朋友就是朋友啊。如果做人坦蕩蕩的話,就沒有什麼東西是需要隱瞞的。而且就算當我post出來的東西是要對A群朋友說而跟這群B朋友無關的時候,這群B朋友們自然就會忽略這篇post不是嗎?(例如上述的約吃飯例子)

我說,可是把事物分類、讓群組變小、資訊更容易處理不是很直覺的事情嗎?例如電腦裡面的歌,大家不是也都會分類成西洋歌、中文歌、男歌手、女歌手,這樣子的嗎?

他接著說,可是他認為,可以輕易的分群這樣子的設計就是在助長雙面人的行為,跟這邊說一套跟那邊又說一套,甚至還因此更容易劈腿。還是一樣那句話,人如果沒什麼需要隱瞞的點,說出來的話應該要誰都可以聽,沒興趣的人自動會忽略,何況就算隱瞞起來也難保哪一天會被發現。

我是覺得,人對於不同群體有不同的一面其實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本來就可以對特定的群體公開特定消息但不透漏讓另外一個群體知道,甚至跟兩個群體說不同的話這也是很自然就能做到的事情。這種可以分群的設計只是讓這個網路中的虛擬世界可以更接近真實的世界。要不要當雙面人是自己的自由,也無所謂對與錯,是人自己本身的選擇本身的問題,而應該不是這項設計的問題。



簡單與複雜

此外,他也提到另外一點,可是為什麼人必須要過得這麼複雜呢?
我一定要把朋友們都分類的好好的一區一區的嗎?
我喜歡打開自己的內心世界是一片草原,長頸鹿、大象、獅子全部都住在一起的感覺。
而不喜歡在溫馴動物區裡面只有溫馴動物、兇猛動物區裡面只有兇猛動物,什麼都分類好的感覺。人的生活沒必要過得這麼複雜(也沒必要過得這麼迅速有效率)。
而且,東西(檔案或音樂等等)分組我可以接受,人是人,何必要分得這麼清楚?

我覺得還蠻有道理的啊。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過生活的選擇嘛!

不過我是這麼認為的:

工程師提供給你的是一個不同的選擇,一個自己可能更喜歡更便利的選擇。

很多時候工程師想的東西都是如何更有"效率",因為大部分的人在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希望有效率的。(另外有些時候是思考如何更舒服)

以生活中常見的角度來看,我們這個領域中更有效率的事情可能是例如:

- 如何可以讓網路速度更快,這樣我們就可以更有效率的下載完一部電影或者是播放Youtube影片的時候不要卡卡的。
- 在SNS的世界裡面如何可以更方便(有效率)的把自己的動態分享讓朋友們知道,並且界面可以讓朋友很容易(有效率)的能夠跟自己留言產生互動。
- iPhone的待機時間能否更長,這樣我們就不需要另外去花時間找地方充電或是因此無法使用手機。
- 在Smart Phone上面使用GPS+Google Map讓我們可以更有效率的找到要如何走到目的地。
- 研究VoIP的人讓我們可以透過網路電話(例如Skype)更少lag並且更清楚的和對方講電話。

當然,這些所謂"有效率"的方法,對於不同人甚至是不同時間都會得到不同的喜好程度。不盡然總是人們最喜歡的方法。例如有些時候我們可能會想要把步調放慢一些,不要過的這麼緊湊這麼快速也不想要這麼複雜,有些類似媒體上常聽到的"慢活"。

我覺得這是理所當然、並且令人憧憬的。沒有人想要隨時都繃緊著神經讓自己過得這麼辛苦。可是,我們同時也需要這些有效率的選擇。時間充裕的時候,從台北到高雄我們可以搭慢車沿途欣賞窗外的風景,但我們也有需要自強號、甚至是高鐵把我們快速地載到目的地的時候。有閒情逸致的時候,我們也可以不要藉助Smart Phone的導覽功能來找到前往目的地的路,我們也可以不要使用"乘換案內"這個應用程式來幫助我們如何在東京轉車,看著路線圖找出路線也會有種特別的成就感,可是這應該不是在開會快要遲到會選擇的方法。

工程師只是提供了一條有效率的選擇,讓你需要的時候可以更有效率。

如果連工程師都不是往更有效率的方向去想的話,那科技就無法進步了。
(換句話說,如果工程師想著的是慢活搭慢車就夠了,何必這麼快,那新幹線就無法誕生了)



回到Google+分群的議題,有分群的功能不代表強迫我們必須要分群,我們還是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身為人的朋友們就不要把他們分群(不過應該也沒有人以外的朋友啦XD)。我們也還是可以對所有朋友公開,說一樣的話,選擇不要當個雙面人。

所以還是那句老話囉,工程師所能做的,只是提供一個選擇而已。




科技與人

我覺得這樣子的討論其實還蠻有趣的其實。有時候跟同領域的同學討論來討論去的,檢討現有的問題、思考創新的服務,但是同學們之間的討論終究脫離不了工程師的思路。

跟非工程師的朋友們討論,有時候反而會看到一些自己平常看不到的面向。

以人為本、科技來自於人性,雖然只是一句話,但我們的確必須要常常檢討目前的想法有沒有不切實際、使用者會不會根本就沒有這樣的需求。而今天討論的東西就延伸出了一個問題,一樣是以人為本,科技究竟是應該要符合人性需求還是應該要扮演著改正人性的角色?

例如剛剛的例子,假設SNS裡面的分群真的會增加雙面人甚至多面人的可能性,導致網路世界中的人與人之間會有更多隱瞞、刺探、挑撥等等的問題,但事實上這是符合真實世界的人性。又假設SNS裡面如果沒有了分群,朋友之間會因此真的較為坦白、或是說出來的話必須更顧慮他人的感受進而也學習了體貼等等,但其實這是違背人性自然的狀態。

究竟哪個會是人們期待的科技的定位呢?

雖然我個人還是偏向符合真實的人性,可是我覺得這的確是個值得討論的話題。


這邊再舉一個有趣的例子:

我去年聽過一個別的EE實驗室同學的研究,教授希望他做的題目是有關於老人照護相關方面的資訊應用,內容大概就是做一個老人之間的Facebook,方便上傳目前的身體狀況、居家狀況、生活狀況、心情或是照片等等,目的是可以讓沒有一起住的孩子們更容易掌握父母們的狀況,分享生活等。

覺得這個點子如何呢?我覺得不錯啊。

可是當時我聽那個同學說他因為不想做這個題目而跟教授鬧得不太愉快(後來聽說是換教授了),我問他為什麼,他跟我說這個題目本身就有道德上的問題。如果透過電腦就可以知道上了年紀們的父母的生活情況,人們就會以為這就已經是關心了。本來應該要定期回去老家看父母,是不是就會因此反而回去探望父母的時間變得更少了。這樣子真的是好的嗎?

我現在還是沒有答案。不過我還是傾向這個服務的開發是正面的,因為這依然是個選擇。
真的有了這套系統,使用者還是可以選擇不要使用,就算使用了也還是可以選擇常常回去看父母。當然我知道把所有事情都推給選擇好像也有點不負責任,畢竟當選擇變成了大宗的時候也許就不再是選擇了。但不管怎樣,不論站在使用者還是工程師的立場,我都還是認為有多一點的選擇是件好事情。

就好像是在沒有Email的年代只能寄信,有了Email之後無庸置疑的讓生活變得更方便,但真的想要手寫信件來傳達更多心情的時候,我們還是可以選擇寄信,不是有了Email就非得要取代掉傳統書信。可是,毫無疑問的是,傳統信件的確是真的減少了,如果換在上面提到的老人照護系統上,是不是真的會造成年長者受到的網路關注增加、實際關注卻減少呢?

也就是從那時候,我才發現科技與人性之間其實關係沒這麼單純。總是單純的想著希望讓世界變的更好,但到底怎麼樣是所謂的"更好"其實是沒有一定方向的。


我很喜歡這樣的討論,如果關於上面提到的例子有任何想法的話隨時留言跟我分享一下囉 :)